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很多人都不清楚联邦宪法内容

 首相昨天提醒各族人民,無論是土著或非土著,都不能質疑闡明馬來人地位和非土著權益的聯邦憲法(社會契約)內容。

目前的問題是,很多人,包華巫印裔的平民百姓都不清楚聯邦憲法的內容,更不懂有關條例對本身的日常生活有重大的關係。

聯邦憲法並不為個人或個別國家領導人所制定,當然,有關條例不應因為國家領導人的更迭而有改變,不過卻可以在代表各族的政黨達致共識下,根據時代的變化作出檢討。

政府應該以重點方式,制定簡單易明的聯邦憲法官方指南或手冊,以時刻提醒人民,以國民全團為前提,來遵守有關條例,提高人民的公民意識。

首相兼巫統主席拿督斯裡納吉說,公民權與馬來人特權最近成為一項爭議,惟憲法已闡明保障各族利益,即使擁有三分之二大多數國會議席,若無法獲得馬來統治者委員會御准,也無法修改憲法任何條款。

但是,根據大馬律師公會日前推介的「我的憲法」人民手冊,則指《憲法》可以被修改,其實我國的憲法已多次被修改。《憲法》第159條闡明,一般上《憲法》可被修改,不過《憲法》修正法案必須獲得國會兩院(上議院和下議院)各自不少於三分二的多數議員通過才行。

國家領導人對任何政策及條例的解釋,都可能跟最初的政策及條例本身有些出入,而且社會上也會有不同組織對有關條例及政策有各別詮釋。

為了避免引起混淆及讓人民掌握最全面的聯邦憲法內容,政府有必要探討制定官方網頁或指南,教育人民,以免有關條例遭濫用或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無論是國家歷史,聯邦憲法內容都不能因為國家領導層的更迭而改變,人民所接收到的資訊皆必須是事實。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由大馬律師公會推出的「我的憲法」人民手冊內容網址,可供人民參考,即www.perlembagaanku.com/2010/10/the-rakyat-guides-1-mandarin/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調查?還要查幾久?

  


    種族主義及民生問題必須徹底解決。
拿著一份中文報章,把馬華代表大會新聞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對其中兩句話,印象深刻,第一個讓我笑出聲來,另一個讓我不由自主搖了下頭。
馬華總會長蔡細歷促請各黨員,拋開個人恩怨,團結一致,面對來屆大選。
蔡總苦口婆心問中央代表是否能夠做到團結,台下祇有零星回應,他為自己打圓場說:"這麼小聲,好像很不甘願的樣子。”
首相納吉指出,大馬華人不應被視為外來者;政府並沒縱容種族主義的言論,但政府在採取行動前,必須先展開調查。
首相說,國陣給予馬華更大空間。馬華也做到高調問政,無官一身輕的蔡總會長,敢敢當著首相的面前,清楚表達立場,要求及看法。
整個代表大會,完全沒有提到華社在近年來一直關心的數項民主問題。
包括:雪蘭莪萬撓新村高壓電纜的風波,彭亨武吉公滿山埃採金課題及漁民面對印尼海盜勒索及騷擾的問題。
種族性言論,大家都關心,但是,首相的一句:必須展開適當調查,讓無數抱著期待心情的人留下遺憾。
首相應該不會不知道,最引人注目的"回中國論”事件已發生了長達兩個月。馬華的要求已傳達了,幾時才會有答案?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華裔在大馬的地位,至今仍會成為討論課題。
當報章以:首相:”忠誠公民,大馬華人非外來者”,作為頭條報導標題時,讀者會有什麼感受?
華裔不會對如此的安撫感到開心及安心,祇會感覺不是滋味。
種族性言論已劃下了多道傷痕,政府在採取補救工作外,也必須正視人民面對的切身民生問題。
國陣政府在面對各種人民的訴求及問題時,必須展現出更勇敢的做法,否則政府宣佈的各種政策及理念,僅會再次淪為口號而已。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董教總不必原諒迦瑪




董教總不必原諒迦瑪;迦瑪也不必收回單元源流教育和思維。
教總主席王超群說,除非988電台前主持人迦瑪承認本身主張的單元源流教育和思維是錯誤的,否則教總不會原諒他。
王校長捍衛華教的立場向來明確,在華教課題上的立場,不曾受到任何事件的影響。
堅持本身認為對的立場,根本就毫無問題,同樣的,迦瑪若堅持本身單元源流教育和思維想法,也應值得尊重。
人家的想法,可以選擇接受,不接受,反對,抗議,但就是不能要求別人住口,因為政府說的,大馬是個民主國家。
除非,作出毫無根據的批評,使用粗俗形容詞,粗暴舉動,形容任何人士或政策等,就應受到社會人士的批判,被迫使道歉。
立場及看法反覆無常的人,最后都不會受到任何人的尊敬。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指稱,統一各源流小學,實施單元教育是一個最實際,最直接的團結人民,確保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的政策。
其實是真的嗎?那為什麼雪隆一帶的華小每年爆滿,華小不足?
為什麼華裔,甚至是馬來及印裔家長,都選擇把孩子送到華小?
普遍上,一般華裔子弟都是在華小完成6年教育,再到國中就讀,畢業后則申請進入政府大學或私人高等學府。
華裔從小學習母語,再學習其他族群的語言,循序漸進受教育,本來就沒有問題。
如今的華小生,已跟過去的華小生不同。很多華小生,從小都被灌輸英文及馬來文的重要性。
不少華小生的華語掌握能力,比英文的掌握還略遜一籌。在新時代的學生眼中,寫華文比寫英文難得多。
新時代華裔家長,會把孩子送入托兒所,接受學前教育,大多在校內都採用英文作為主要溝通語言。家長則在家中以華語跟孩子溝通。
他們知道,華語跟英文及馬來文一樣重要,所以會想盡方法,加強孩子對英巫文興趣。
城市華裔家庭已有很多都成功培養精通中英巫文孩子的例子。
華小當然也有需加強的地方,但是,各民族從小學時代先接受母語教育,肯定是正確的選擇。
大馬是個得天獨厚的國家,獨立53年以來,人民都已習慣現有教育方式,而且也越來越多的各族人民,學習不同族群的語言。
我們已對馬來人及印裔會說華語,司空見慣。這是非常值得人民驕傲的事情,重點是,各族都接受馬來語是大馬的國語。
這個國家,除了老年人,很少很少人不會說馬來文。難道這已不足以成為很好的溝通方式了嗎?
重要的是,大馬從獨立前后至令,各族人民都和平共處,祇不過偶爾會出現一些害群之馬及有議程者發表調撥種族間關係的言論。
最關鍵的問題是,人民不能以膚色,個人第一語言,來區分本身與其他人的不同。
這世界上,本來每個人都不同,性格,脾氣都不同。從大馬出走到外國,會看到更多人跟自己不同,文化及背景都有差異。
難道,就因為大家有不同點,就不能互相認識,不能融合在一起嗎?亞航"每個人都能飛"主題,其實早已反映出世界村的形成。
科技的進步,使得當今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迅速、簡單。
當一些人,針對某個族群,提出跟該族群的大多數人民相反的意見時,總會是有受批評的心裡準備,但這些人仍有權力保持本身看法。
所以,這根本就沒有存在原不原諒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本身獨立思考,不能為了被原諒,所以改變本來的看法。
在這樣子的情況下,沒有對與錯的問題,祇有"接受"跟"不接受"的課題。
當涉及有關族群的政策,受到大多數族群的支持時,則應繼續保留,而且不能備受挑戰,否則將會掀起激烈反彈。
這起風波,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錯不在華淡小,是個人問題。


   錯不在華淡小,是個人問題。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好感,其中原因是兩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擁有同感,共識。
迦瑪這個人,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也有人很討厭。
迦瑪說,很多華小生因成績不好以及語言能力不強,很難融入這社會,都跑去從事違法的盜版光碟工作了。
他還說,今天很多印裔族群生活在社會低下階層,是因為他們畢業自淡米爾小學。
他聲稱,華人不能如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般,成為馬來西亞首相,也是基於大馬沒有共同溝通的語言,不如美國般的統一環境所致。
此話一出,馬上引起各界連珠炮轟,尤以華團領袖反應最為熱烈。
華小生,對迦瑪沒有好感,因為在華小課題上沒有同感,也不習慣他自以為是的發表偉論作風,更討厭他如此形容華淡小學生。
華小生向來被灌輸的是謙虛有禮的優良品德,對于那些高傲,作風高調的人士,都不會有親切感。
但后來想了想,再想想,迦瑪講的,確實可以反映在少數人身上。
不談淡小生,祇談華小生。確實有華小生在小學畢業后沒再繼續念中學,他們確實除了華語及方言,都不會英語及國語。
他們不懂得官方信函寫“什東東”,但是,若要他們講兩三句巫英文,就不是問題。
當然,無論是華巫印,都有成績很好,精通多種語文的,也有成績不好,除了母語以外,其他語文都不行。
事實上,有大多數的華小生,在上中學后,都會明白國英文的重要性,國英不好的學生,都爭相去補習,補到好為止。
他們知道過去六年都在念華文,自己必須加把勁把國語搞好,以便在所有以馬來文書寫的試卷中考到好成績。
教育是華小生的一切生活目標,從小家長就灌輸“不把書讀好,長大做牛”思想,所以即便國英不比母語好,但總不能差。
就因為不差,華小生普遍上都可用不很順暢,但卻聽得明白的馬來文及英文跟各族溝通。
同時也有不少努力的華小生能把國英文說成像母語般流利,三語精通外,還加上數種方言,成為世界的佳話。
坦白說,如此的語言精英,並不是所有華小生都是。
祇能說,迦瑪不是很懂華小學生。無法融入社會,是跟從小出生在不同家庭及文化背景有關,也屬個人問題。
很多獨中生,在畢業后在外國求學,英文說得像美或英國人般。華裔散佈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這不是最容易融入社會的證明嗎?
即使沒同感,本來對迦瑪並不反感,反而覺得應該給予言論自由的發揮平台,不同人可以有不同想法,把心裡所想講出來,並沒問題。
至到在網絡媒體上,看到迦瑪的道歉文告。當時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要道歉? 
瞭解后得知,原來是對本身未經核實就指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未送未送孩子去華小一事,對當事人造成了傷害,向魏道歉。
這是應該的,講了不對的事情,就應道歉。
同時他也對關於狗屁教學方式一詞,表示收回,向董教總至以真誠的道歉。
但是,他在文告中,沒再提及反對多源流教育制度的立場。他是不想風波越演越烈,所以不再提,還是改變了有關想法?
他道歉后,風波暫時平息。
堅持本身的原有立場,都是對的做法,無論是否贏得認同,始終都會獲得尊重。
大馬福聯青總團長翁隆秋說,迦瑪不能仗著時評人的身份、爭取新聞言論自由的形象胡言亂語。這是對的。言論自由也是對的。
人民要在談言論自由的同時,又不要胡言亂語,都是大家所要深入研究的。
大馬這個國家,需要的是客觀有學問的時評人,並不是為了出名,立場朝令夕改的沒有水準評論者。
迦瑪的言論,錯在不應僅比喻華印,同樣的語文掌握問題,也發生在其他族群上,並幹下非法行為。
錯的不是華小及語言掌握,而是個人問題,這跟個人道德及志氣的有直接關係。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他們都有自知之明,知道購屋沒有10%折扣,知道馬來文說得不好時,去中央醫院看醫生會被護士大人罵,都知道華淡小有分成半津貼的... ...。
他們都對這些現實,表現得無可奈何,多年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已感覺無所謂,甚至反過來責怪自己不爭氣,不時提醒自己必須改變,必須做得比很多人更好。
對于本身出身在這個國家后,便必須接受這一切一切的規定,非馬來人沒有多數什麼,就好比你沒有的選擇要出生在富裕或貧窮的家庭一樣,所以都會心甘情願地接受。
非馬來人無怨無悔。因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去到外國,都說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人家不懂,就講到他們懂,就說是在新加坡隔壁,下次當導遊,帶他們認識大馬。
還記得,那名擁抱內政部長希山慕丁后,獲得公民權的64歲單身婆婆梁翠珍,在得知獲得大馬卡后,眼中滾動著熱淚,說著自己沒有身份活了大半生的經歷。
梁婆婆說,她很想出國,想去中國看看。但在沒有大馬卡前,她都不敢踏出大馬一步,她怕回不來,她怕回不了她出世的這個國家,她到中國祇不過要去看看而已。
不是出生自富裕家庭的人民,都沒舍望出國,更別談旅遊或移民,他們要的是三餐溫暖,出門后平安回家,健健康康生活,若能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就更好。
你以為他們不知道沒有絕對公平的事嗎?若不是首相納吉站出來切切實實告訴全民國陣,巫統要改革,你以為非馬來族群會,一個接著一個,勇敢地說出內心的想法,感受,渴望嗎?
表達內心感受有什麼錯,是不習慣平常乖乖接受安排的孩子,突然變得很多意見,很多說不完的要求?如果是不習慣,為什麼告訴這些孩子你們都有表達心聲的權力?
如果在一個家庭裡的孩子,在習慣受寵后,作出令其他孩子難受的事,難道在家長眼中的其他乖乖兒,就必須強忍,沒有抗議權力嗎?身為孩子的家長,總應給予都是自己的親生兒一個交代。
不受寵的孩子,祇希望可自在過活,不會迫到牆角就很開心了。因為他們知道,在家裡總有人是比較受寵的,有些人則出世就要認命。
一個民主的國家,本來就應給予自己的言論空間,但卻不是任意讓傷害他人的言論繼續存在。大馬是個很矛盾的國家,允許言論自由,但不能觸及敏感部分,什麼是敏感,就如宗教,種族。
但是,是何等詮釋,就會出現不同標準,也在爭議引發后,出現不同結局。
國陣,展現改革的努力,但卻還沒看到改革成果。即使首相願意,他有沒有問過其他人都願意跟隨他的步伐嗎?
給予一個人希望是很容易,但當看到希望破滅后,那個人將比之前更加更加難受。這是國陣此時必須深思最重要的事。
寫到這裡,梁婆婆紅紅的眼眶,再次在腦海裡出現,久久未能散去......。
     或許,還有很多很多人,相信大馬這個國家還是可以給到他們一生的幸福的,他們都沒的選擇,他們是大馬人。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各種族,包括馬來人已不吃種族主義組織那一套。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出生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奧本街501號,一幢維多利亞式的小樓裡。他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教師。於1955年獲神學博士學位後,到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得克斯基督教浸禮會教堂 作牧師。

1955年12月,蒙哥馬利市警察當局以違反公共汽車座位隔離條令為由,逮捕了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馬丁•路德•金遂同幾位黑 人積極份子組織起「蒙哥馬利市政改進協會」,號召全市近5萬名黑人對公共法與公司進行長達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決取消地方運輸工具上的座位隔離。

以後的十多年中,馬丁•路德•金博士也一直為消除種族岐視而和平抗爭。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被種族分子暗殺。美國政府規定,從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為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
馬丁路德金生前到處演講,發表不少著名講詞,其中最為人樂道的是他於1963年為爭取工作和自由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的一個集會上所發表的《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摘錄如下:

  "Let us not wallow in the valley of despair, I say to you today, my friends. And so even though we face the difficulties of today and tomorrow, I still have a dream.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朋友,不必陷入絕望。今天我對你們說,此時此刻,我們雖遭困難和挫折,我仍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扎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生而平等。」


 馬丁路德金另一篇經常被引用的名言是他於1963年4月所寫的《一封在伯明罕牢獄內寫的信》("A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是回應8名白種神職人員批評他不應走上街頭抗爭的公開信。當中不少雋語,值得我們深思:

  其一:"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任何地方的不公義都威脅其他地方的公義。」

  其二:"We know through painful experiences that freedom is never voluntarily given by the oppressor, it must be demanded by the oppressed."

 「痛苦的經驗告訴我們,自由從不是由壓迫者施予,一定須由被壓迫者爭取。」

 因為馬丁路德金的努力和堅持,美國的黑人權益逐漸獲得認可,美國人也能步向人人平等自由的民主社會。他留下的名言雋語,也值得大家學習和反思。


各種族,包括馬來人已不吃種族主義組織那一套。
70年代學運領袖希山慕丁萊斯狠批巫統除了掌政以外,更通過掌控的主流媒體,極盡所能地愚化馬來人,導致大多數的馬來人思想僵化,只懂靠「叩頭文化」獲取好處及利益。
他說,巫統認為,只要馬來人害怕這3樣東西,就會跑向巫統。巫統的戲碼就是,製造馬來人懼怕華人坐大的情緒,比如在報章頭條刊登馬來人政權不保,華人將當首相等新聞。
希山慕丁萊斯這番話講得合時,因為在同一天的報章,就看到巫統女青年團團長拿督羅斯娜警告,如果非馬來人當上首相,馬來人地位將受威脅之報導。
可想而知,除了巫統黨內,還有一眾所謂土著權威組織的支持者,仍處在2008年以前的政治思考模式,他們並沒有深入研究出馬來族群支持民聯的原因。
之前的分析,祇著重於華印選票流失,造成國陣在308大選慘敗的局面,然而事實上,是很多的巫裔選票已分散到民聯,才是造成國陣真正慘敗的理由。
其實這已無關種族的問題了,民聯會崛起及在上屆大選受到選民支持,全因人民普遍上已對貪污,濫權,不公政策,言論等問題才會產生不滿情緒。
若企圖繼續使用"製造馬來人懼怕華人坐大的情緒",來換取巫裔支持,將是個非常愚昧的做法,因為對政治及時事有一定認識的人,都瞭解華人政治勢力不可能凌駕在巫裔上。
根據亞洲策略與領導機構研究指出,新經濟政策早已超過所定下的土著30巴仙股權的目標,它也認為,這不是衡量馬來人貧富的有效方式;馬來領袖除了主掌政治,在企業領域上的掌控已日益提高。
巫裔同樣有許多傑出人才遍佈在國內外,這是不容質疑。若以為所有巫裔是如此無知地被蒙在鼓裡,未免對巫裔太不公平。308大選成績已足以顯示,馬來人不再吃巫統自欺欺人這一套了。
很多巫裔根本不是想像中般的,他們已知道,新經濟政策是一小撮人士的致富工具,並沒達致消除貧窮目標,所以,尤其是新一代的巫裔,都瞭解華裔及印裔都不是阻礙他們進步的因素。
如果某些領袖繼續執迷不悟,繼續發表自以為是的沒腦言論,不管是巫裔,連其他種族也祇會把他們當小丑看,最終淪落得自討苦吃難堪窘境。
首相納吉為了對症下藥,在308大選後,致力推展各種開明政策及理念,如"一個馬來西亞」理念及新經濟模式等,以達到消除貧窮與重組經濟社會結構目標。
問題是,時不時會出現違背納吉理念的人物出現,講些不中聽的言論,做出些令人不敢恭維的舉動,比如牛頭示威,燒肖像,丟豬頭事件等。
事實上,無論這些事件是否由擁有議程人士所幹下,也無法令多數的各種人士苟同,包括是同屬族群者,都會對針對課題,從合理角度作出批評;搞種族主義"好事"者,不過祇佔小部分,但往往他們的舉動卻成為媒體及大眾的焦點,對社會民主產生重大影響。
納吉若要挽回祇求穩定生活的華巫印裔的支持,則必須通過行動證明國陣的誠意,並且展開努力獲取部長,官員及各組織配合,採取嚴厲行動,一視同仁對付種族份子,阻止一切違反有關理念的事件發生,否則祇會白費功夫,走回巫統舊時路。
   各族必須排除種族枷鎖,以開明的方式看待所有爭議,不以種族角度評估課題,人民才能和諧共處,國家才能富強繁榮。

納吉應該放手一博。



納吉應該放手一博。
以捍衛馬來族群權利自居的土權組織,自從與巫統的首相署部長納茲里及巫青團長凱里扛上后,便引起各界關注,尤其在作為巫統喉舌的《馬來西亞前鋒報》一反常態,公然力挺土權,跟巫統常反調后,開始展露出政治詭譎多變的局勢。
有人認為,土權其實就是巫統的魂魄,土權扮演著監督巫統重要角色。這個種族性強烈的組織,會在每當首相納吉喊出"一個馬來西亞"理念,惠及非馬來族群政策時,跳出來捍衛馬來民族權力。
這組織的角色,就是要提醒首相納吉,不要忘了馬來人。
土權組織之所以會存在,因為該組織相信會獲得保守派的種族主義者的支持,而最明顯及最有名的人便是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他們認為一旦巫統跟土權劃清界限,巫統便會失去江山。
由此,他們認為,唯有巫統繼續跟土權保持糾纏不清的關係,巫統才能在下屆大選穩住馬來選票,甚至是可動搖回教黨及公正黨選票,以讓巫統可以保住中央政權。
但卻有人認為,若提倡"一個馬來西亞"理念,推行各族開明政策,如新經濟模式等措施首相,不徹徹底底地鏟除所有種族份子,完全跟土權劃清界限,國陣之前採取的努力,將會輕易作廢。
他們認為,首相會因為土權組織,不斷地煽風點火,而得不償失。重蹈覆轍流失關鍵性的華裔選票。
有人分析指出,若在首相納吉領導下的下屆大選,無法取得絕對的勝利,不排除讓有心者趁機奪權。
其實,講到種族份子,不管喜不喜歡,都在各地方存在著。
不久前發生校長及教師失言風波后,最近又傳出"校長強逼非回教徒學生祈禱,以及宗教老師斥責華裔學生穿短褲出賣胴體"風波。
還有國家干訓局官員被指形華裔是"未到過回教堂的眼皮"及以"上下黑風洞的酒鬼"形容印裔的傷害他族言論,搞到華印部長及高官陸續開口要求對付有關官員。
表明了改革決心的納吉必須果斷,勇敢地排除一切障礙,除了殺一儆百,嚴厲對付所有發表傷害性言論的種族份子外,也必須繼續推行所有利于全民的政策,不能受到擁有議程人士影響。
除了那些固執的份子,開明的華巫印族的選民,都會希望大馬朝向更開明及民主的發展。
人民希望享有公平的待遇,並不曾想過破壞任何族群的特權。
納吉必須認清目前已分成三派的馬來選票現實,傾全力施展公平政策,贏取流失的華巫印支持,才能結合及穩固獲得的支持率。
此外,以目前華裔及印裔政治勢力,並不能輕易取代馬來政治,除非大馬人民已完全了排除種族概念。
若以美國作為例子,獨立僅53年的大馬尚需百多年才有望擺脫種族政治。
因此在大馬人民仍背負著種族枷鎖情況下,馬來政治地位無論如何都不會受到侵襲。